大赛简介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推动软件行业发展,促进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国家软件产业输出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自 2008 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2018年第十一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极度提高,如何将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投入实际社会应用中已经成为工业界各个领域的热点技术,各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和医疗行业都已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开发。在继承前十届比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大赛仍将秉承“创新”原则,将大赛的特色定位在深度学习和应用创新两个方面
大赛主题: 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
参赛对象:软件工程及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北京理工大学和英特尔四方共同邀请专家组成大赛组委会及专家委员会。大赛组委会负责审查、确定大赛赛程、参赛要求和评审方式;专家委员会负责大赛具体评审标准的制定以及项目阶段初赛、复赛、决赛的评审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负责大赛全过程的指导、监督与支持工作;北京理工大学负责大赛组织与运营及大赛门户网站维护工作;英特尔公司负责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大赛网站及官方微信建设,竞赛作品市场化辅导等支持
主办单位: 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
承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支持单位:英特尔公司
奖项设置
1.大赛主流程(即项目开发)奖励:
特等奖:1项,RMB 50,000元
一等奖:3项,RMB 15,000元/项
二等奖:6项,RMB 8,000元/项
三等奖:10项, RMB 3,000元/项
一等奖及特等奖得主获得毕业年份英特尔中国校招终面直通车
单项奖:最具创业潜力奖4项,实物奖励,并从中选择 2支优秀队伍推荐参加2018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该奖项由评委投票决定
最具极客人气奖1项,实物奖励,该奖项由网络投票决定
2.大赛副流程奖励:
微信答题与其他微信活动将在整个大赛过程中持续进行,可获得各种实物奖励,获得最新热门设备,获得英特尔最新产品试用等。
注:具体实物奖励以官方网站公布的内容为准
3.参赛支持
比赛期间参赛队可使用Intel®Nervana™ DevCloud 云计算资源进行训练
决赛期间的食宿费用将由组委会承担
特等奖与一等奖“英特尔”杯获得者毕业年份获得英特尔中国校招终面直通车,其他决赛获奖者将直接进入英特尔人才库
参赛规则
1.大赛分为一个竞赛主流程、在线学习和微信活动,主副流程互不干扰
2.竞赛主流程以团队形式参与,服务于从报名到决赛,在线学习及微信活动。副流程以个人形式参与。
3.在线培训研讨会安排在1月上旬(具体日期参见大赛网站通知)。其他微信活动将在整个大赛过程中持续进行,成绩仅为获取实物奖励之用,不带入竞赛主流程
4.竞赛主流程每个参赛队人数为 5 人(含指导教师一名,指导老师必须为教师),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可以混合组队。同一队伍成员须来自同一学校。
5.邀请赛以 37 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为主体,每校上限 8 支队伍;其他受邀高校为辅助,每校上限5 支队伍;其余热心参与的院校,无论是否在邀请名单内,每校上限 3 支队伍; 在邀请名单中的高校,若连续两年未有任何团队或个人参与,则从此取消邀请。37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各受邀高校名单参见大赛网站。
6.每个参赛队伍只能提交一个软件作品。
7.决赛参赛队伍将前往北京理工大学参加比赛,参赛学生食宿由大赛组委会提供支持
大赛流程
1.赛程安排
2017年 11 月 13日:开赛。大赛官网开放(www.swcontest.net),开始接受个人网上报名,参加在线学习及微信活动副流程;以及接受团队报名参加竞赛主流程(即项目开发);
2017 年 11 月 13 日-2018 年3月8 日:初赛。初赛作品提交至 2018 年 3 月 8日截止, 3月28日公布进入决赛的20支队伍。
2018年 5 月24-27日:决赛与颁奖典礼。包括作品答辩及演示环节,颁奖仪式。参赛各阶段具体进程安排及操作方式将在大赛网站上不断更新,大赛流程图详见附件六。所有新闻及通知信息在大赛官网发布,请参赛队伍予以关注。
2.作品提交
根据大赛各阶段要求、在每一阶段截止时间前,通过网络提交以下作品资料以供评审。请遵守大赛匿名评审规定,不得在提交的作品内容中出现学校名称及个人信息,否则取消作品参赛资格。具体提交内容、时间、方式将在大赛网站上更新
初赛
必须提交材料:
– 参赛项目计划书(更新版)
– Beta版程序(可运行程序+源代码)
– 作品展示和介绍视频(需要展示实现运行的情况)
– 创新性说明
建议提交材料:
– Intel Caffe或Intel Chainer 的使用方式或设想的workflow等
决赛必须提交材料:
– 中英文项目简介
– 作品应用程序源代码及安装文件
– 项目视频
– 项目开发文档、测试文档、使用手册
– 项目介绍PPT
参赛团队可以在初、决赛中,在必须的材料之外提交任意形式的作品相关材料体现作品亮点。决赛指南届时将在大赛网站发布
作品要求
1.技术:学生作品应满足以下基本技术要求:
竞赛作品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创新”的概念和使用基于至少一个Intel提供的人工智能框架软件(Intel Caffe或Intel Chainer) 开发的深度学习技术,即需要开发新的应用程序满足社会新的需求或解决工业中存在的问题或痛点,同时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相当于人类的判断能力。这些创新应用可以是常见单机PC或手机程序(例如围棋、自动绘图、自动新闻写手等),也可以是一个设备应用(例如智能空调、智能家庭机器人、自动驾驶),还可以是一个云服务的形式(例如知识百科问答系统、自动教学系统)。
加分条件
参赛作品如能增强Intel Caffe或 Intel Chainer的功能当酌情加分,如果增加了新的训练模型在决赛日期之前被开源社区接受或在知名深度学习应用网站获得排名(例如ImageNet),加分权重增大。
研发工具
- Intel Caffe
- 2.形式:在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竞赛作品的主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作品应尽可能地利用深度学习,智能地提供创新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
3.概念:
- 参赛作品必须体现创新性,实用性,并具备一定的技术深度
4.最终作品需要能够实际运行并现场展示 ,参赛队需要自我搭建相关的软硬件。
5.根据大赛每一阶段的参赛要求,按照大赛规定的模板格式,提交作品和相关文档、代码、视频等资料,供评审专家评审,并准备接受网络或当面的查验。
6.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且未参加过其他公开比赛的作品,作品的核心工作、关键组件、主要开发过程是在本大赛期间完成的。
7.作品及开发过程遵守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作品中禁止出现各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信息。
8. 为确保大赛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大赛将采用匿名评审。参赛团队提交的所有材料内容中均不得透露学校信息。大赛组委会保留取消违反匿名评审规定的团队参赛资格的权利。”
9.参赛队伍如对大赛要求有不明确之处,须咨询大赛组委会。
报名须知
1.报名时间:
个人报名:2017年 11 月 13 日 10:00 至 2018 年 1 月 12 日 14:00,个人必须以实名注册登录大赛官方网站报名,并可参加在线学习和微信活动副流程。
团队报名:2017年 11 月 13 日 10:00 至 2018 年 1 月 12 日 14:00,参赛者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位参赛者限加入一支团队,参加竞赛主流程
2.报名方式:
网络报名(大赛网址入口:http://www.swcontest.net),报名方法及团队报名表、和参赛团队有效性证明请见大赛网站
3. 本次大赛无需缴纳报名费。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吴桐老师 010-68912840 电子邮箱:bit_intel@163.com
英特尔公司 郑艳飞 021-61167929 电子邮箱:yanfei.zheng@intel.com
评分标准
初赛考察方式:
决赛考察方式:
所有评分标准所列内容+团队合作+演讲及演示。
创新性
30% |
题材 | 10% | 题材,即针对的问题或看到的机会,能够紧密围绕物联网,智能互联的技术方向,与一项或者多项大赛要求中列出的技术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简化或新型的使用方式,新型的智能家庭,城市,企业等各种场景。
根据作品的不同,用户可能指“最终用户”(如具体的应用等),或者是“开发者”(如开发工具的创新等)。 1. 题材符合导向性,能够利用到云计算环境提供的计算能力和计算资源带来的技术便利,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某种问题,但创新性较为一般。(2分) 2. 2. 题材符合导向性,具有一定新意(5分) 3. 3. 题材符合导向性,具有较强创新性(7分) 4. 在3的基础上,并可预期能够吸引大量用户。(10分) 5. 在4的基础上,并有机会改变现有商业模式或创造新的商业模式(10分-20分) |
功能 | 10% | 参赛者是否在其设想的题材下,使用了创新的方式即功能设计来解决针对的问题或实现看到的机会。
1. 功能设计完善,但创新性较为一般(2分) 2. 功能设计具有一定新意(5分) 3. 功能设计具有较强创新性。(7分) 4. 在3的基础上,设计的功能具有极强实用性。(10分) 5. 在4的基础上,作品能够因为此功能设计吸引大量用户使用。(10-20分) |
|
使用模式、实现、商业设想 | 10% | 是否使用了创新的使用方式和合适的技术来实现设计的功能。
1. 使用模式符合用户日常行为习惯,但创新性一般(2分) 2. 技术选择得当,使用模式具有一定新意。(5分) 3. 技术选择得当,考虑用户的实用性,使用模式具有较强创新性。(7分) 4. 能够充分结合、利用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性的使用模式设计,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0分) 5. 颠覆性的创新使用模式设计,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能够吸引大量用户使用,有一定的商业设想。(10分-20分) |
|
对于创新性的考量:虽然分三个范畴,但可能有的想法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而其他两个方面与其他相当或略差。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想法就不占优势。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因此特意在各范畴中有一个最高档次,可以得到最多20分。但凡是得到这个分数的想法,必须得到所有评分专家的一致同意。而其他则可取专家的平均分即可。 | |||
技术
30% |
程序复杂度 | 10% | 1. 相对于问题的规模,代码行数较少,程序功能点不多,程序结构相对简单。(3%)
2. 相对于问题的规模,代码行数及功能点数量合理,程序具有基本良好的模块结构划分,逻辑设计和模式使用。(7%) 3. 在满足2的前提下,并额外具有以下至少一项特点(10%): a) 问题规模非常复杂,因此代码行或者功能点数量巨大。 b) 程序具备非常优秀的架构设计,具备良好的复用性和扩展性。 c) 程序使用了合适的并行技术(线程/进程/算法)来解决特定的问题,并很好的解决了并行设计中涉及的技术难点 |
技术深度 | 10% | 1. 1.品展现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一些简单的技术,部分体现了其理念或优势 (3%)
2. 2.作品较为深入并充分使用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一些简单的技术,涉及其高级使用技巧,并体现了对其底层知识的了解。 (7%) 3. 在满足2的前提下,并额外具有以下至少一项特点 (10%): a) 对实现进行了充分的优化。 b) 具备优秀的甚至达到人类程度的精确度/span> c) 深入涉及到某个具体领域(例如通过对系统等)的核心, 除作为应用开发本身外,其部件可作为基础框架为同一类应用开发所使用。 |
|
程序性能 | 10% | 1. 作品的主要功能在大赛测试平台上基本运行流畅,暴露出的性能问题不影响基本的使用 (3%)
2. 作品的主要功能在大赛测试平台上运行流畅。对于性能不理想的次要功能,已经尽可能实现了优化,或者提出了可行的未来解决方案(7%) 3. 在满足2的前提下,和同类作品相比,参赛团队在性能上做出了显著的优化(>50%,基于参赛团队设计的有意义的评测指标),并且该性能优化带来了明显的或有价值的用户体验的提升。 |
|
用户体验
20% |
界面友好性 | 4% | |
操作合理性 | 4% | ||
功能设计逻辑性全面性 | 4% | ||
易学习性 | 4% | ||
易部署 | 4% | ||
质量
20% |
|||
功能完备性 | 5% | ||
开发文档 | 4% | ||
使用手册 | 3% | ||
容错性和测试 | 8% | 1. 开发过程中有一定的测试记录,现场使用没有Blocking Bug,但略有小错(2%)
2. 开发过程中有一定的测试流程定义文档,有相应的周期性测试报告,证明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现场使用没有Blocking Bug,但略有小错(4%)。 3. 开发过程中有较为完善的测试流程定义文档,有较为完善的周期性测试报告,证明达到良好的质量水平。现场使用基本没有错误(6%). 4. 开发过程中有非常完善的测试流程定义文档,有非常完善的周期性测试报告,证明达到优秀的质量水平。现场使用表现完美(8%). |
|
加分项目 | 对Intel Caffe或Intel Chainer 的合理增强和改进 | 10% | 1. 增加了Intel Caffe或Intel Chainer 的训练模型(5%) (5%)
2. 1中的增加或增强在决赛日期之前被开源社区接受或在知名深度学习应用网站获得排名(例如ImageNet) (5%) |
本文由 欧米网 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